新开传奇私服

传奇私服发布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IT业界 > AI手机,只是噱头?

AI手机,只是噱头?

admin 互联网 IT业界 21热度

  定焦(dingjiaoone)原创

  作者黎明

  编辑魏佳

  今年的手机圈很热闹,一开年就弥漫着一股火药味。

  先是三星赶在年前发布了 Galaxy S24 系列手机,特意把发布会开到了苹果的“后院”——场馆距离苹果总部只有 15 分钟车程。

  随后是开年上班第一天,OPPO CEO 陈明永发布一封气势磅礴的内部信,说手机行业将进入第三阶段。同一天魅族宣布,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全力投入明日设备。

  这个“新设备”,就是手机厂商们正在大力鼓吹的——AI 手机。

  各位 CEO 们,不约而同将 AI 作为新产品的一大卖点。仿佛在手机俩字前面加上“AI”,就可以把智能手机扔进垃圾桶,就像当年用“智能机”取代“功能机”那样。而现在开发布会,不提 AI,都不好意思上台。

  大家对外讲的故事也大同小异:把更强的芯片,更大的内存,以及更先进的 AI 大模型装进手机,实现一些类似 AI 对话、AI 扩图的新功能。

  在手机销量年年下滑、折叠屏卖不动、摄像头卷不起的当下,AI 成为手机厂商打出的一张新王牌。

  抛开手机品牌抢占市场的野心,以及被渲染夸大的营销,我们需要搞明白,AI 手机,到底是不是噱头?

  AI 手机,到底是个啥?

  AI 手机,其实就是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还不新。

  早在 2017 年,手机行业就鼓吹过一波 AI 手机,当时厂商们主打 AI 芯片。

  所谓 AI 芯片,是带有神经网络引擎的处理器,专门用于 AI 计算,能运行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 AI 应用。本质上,就是在手机处理器平台中,新加入的一个擅长神经网络计算的硬件模块。

  标志性的事件是苹果 A11 芯片量产,并在当年 9 月被搭载进 iPhone 8、iPhone 8P 和 iPhone X。华为、高通也紧随其后发布了所谓的 AI 芯片,并争夺首款 AI 手机芯片的名头。

  图源 / Unsplash

  荣耀则在 2017 年 11 月发布荣耀 View 10,打出了“你的第一台 AI 手机”的口号,一大卖点是搭载了 AI 芯片海思麒麟 970。

  次年 5 月,中国电信发布《AI 终端白皮书》,试图对 AI 手机进行定义,简言之就是搭载 AI 芯片、能运行 AI 应用的就是 AI 手机,需要具备人脸识别、语音助手、场景识别、系统优化等功能。

  手机厂商很兴奋,但手机用户很淡定。从体验上,AI 手机能人脸识别了,玩游戏不卡了,拍照自动美颜了,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像当年 iPhone 4 横空出世时彻底改变用户习惯。所以,概念火了没多久就消停了。

  今年以来,AI 手机的概念再次火热起来,并逐渐成为行业共识。这一次的催化剂是大模型。

  华为、小米、OPPO、vivo 等厂商,在 ChatGPT 出现后都宣布自己也在研发大模型。把大模型技术应用到手机上,就把智能手机变成了 AI 手机。

  这次也有白皮书,是 IDC 发布的,不过 OPPO 是联合发布方,含金量大家自己品。《AI 手机白皮书》用四项能力定义 AI 手机:高效利用算力、感知真实世界、自学习、创作。

  归根到底其实就一句话:具备生成式 AI 能力的手机。

  总结各大厂商对外的说辞,至少有两个指标能衡量一部 AI 手机的含金量。

  首先是能不能装得下大模型。大模型的参数量很大,动辄百亿千亿,训练、推理非常消耗算力,之前这个过程手机带不动,要在云端完成。ChatGPT、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 APP,对于用户在手机上输入的数据和指令,它们会上传到云端进行处理,处理完再传回手机。

  手机厂商一方面把手机的计算能力提高,同时把大模型“做小”,让模型能部署到本地,直接在手机上运行。这是目前所有手机厂在做的事。去年 8 月雷军首次展示小米大模型团队,宣传的重点就是小米大模型能在手机上跑。

  其次是能不能运行 AI 应用。手机厂商们都有个执念,想给手机用户安排一个 AI 助理。借助 AI 大模型,语音助手可以具备文本创作、AI 扩图等功能,用户直接用语音“指挥”就行。小米大模型的第一个应用,是小米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苹果在多年前就推出了 Siri,虽然使用效果一言难尽。

  当前行业里好用的 AI 应用不多,手机厂商在推语音助手的同时,也在将一些 AI 功能融入到手机系统中。

  具备以上两项能力,就相当于具备了生成式 AI 能力。手机厂商希望达到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生成式 AI,彻底改变手机与用户的互动方式——从触屏变成语音或其他。

  根据以往经验,手机出现巨大变革往往从交互方式开始。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是用触屏取代键盘;AI 手机取代智能手机,会是用语音取代触屏。也就是说,以后使用 AI 手机,不用动手,动嘴就行。比如,直接用语音让手机订酒店、门票,用户不用点开 APP 就能完成。

  用专业术语说,AI 手机将实现 GUI(图形用户界面)到 LUI(语言用户界面)的迁移。

  那么,现在有多少手机是“AI 手机”?

  手机厂商画的饼,啥时候能吃到嘴里?

  号称搭载了大模型的新手机,对用户使用体验的提升是有的,但不大。它们虽然都被叫做 AI 手机,但严格来说,离真正的 AI 手机还有差距。

  综合各厂商的产品介绍,目前手机 AI 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文档总结、图片处理、信息检索、文本翻译等具体功能层面,还不够“颠覆”。

  比如 OPPO 的大模型可以协助用户总结通话内容,将要点提炼成文字保存在手机便签中,还可以对照片进行智能抠图、消除路人。这些功能已被嵌入到最新的 Find X7 手机中。

  再比如三星刚推出的 Galaxy S24 系列手机,亮点功能包括“AI 同声传译”,你在通话时说汉语,它能实时给对方转译成英语;你用手机键盘打字,它也可以直接把文字翻译成相应的语言,目前支持十多种语言。你想搜索照片中的某个小物件,可以圈出来自动搜索。

  vivo、华为、小米等品牌,新产品对外主打的功能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

  从用户体验来看,大模型带来的差异并不明显。有人调侃:“这不就是增强版的美图秀秀、谷歌翻译?”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模型实现的一些功能,看起来新鲜,但不是刚需。毕竟,没有很多人需要每天跟外国人打电话,也不需要将通话的全部内容整理成文字,而那些修图功能,P图软件应该很快就都有了。

  所以在早期,对 AI 手机的需求,可能主要集中在高端商务用户与内容创作者。这跟 ChatGPT 类似,有人用它来辅助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但很多人用不着。

  而要实现这些功能,成本高昂。

  首先是大模型的成本。大模型现在主要是在云端部署、训练和调用,对计算能力要求极高,手机厂商要么自建计算中心,要么租用大厂的云服务,这是一项长期投入。即便把大模型训练出来了,后期用户在使用时,每一次调用都会产生成本。

  vivo 副总裁周围曾说过一个数据:应用一次云端大模型,最低成本也要 0.012 元,3 亿用户每天用 10 次,一年算下来就是 100 亿元左右的开支。所以手机厂要用端侧 AI 取代云侧 AI。

  其次是手机的硬件成本。将经过训练的大模型部署到手机,除了对处理器算力要求很高,还会造成内存、存储空间的大量占用,能耗也是个问题。所以要在手机上跑大模型,芯片、内存、电池都得升级。

  现在已经有厂商把 70 亿参数的大模型放在了手机上,有厂商号称能做到百亿参数,这一轮军备竞赛打下来,手机的硬件成本必然水涨船高。

  这些成本最终都要用户买单。未来用户购买 AI 手机,除了要为更贵的硬件付费,可能还要为软件付费。三星就计划在 2025 年后对 Galaxy AI 功能收费。

  现在手机厂商全力推动 AI,然而未来 AI 的载体却不一定是手机。去年炙手可热的 AI 创业项目 AI Pin,其设备跟智能手表差不多大,可以吸附在衣服上,用摄像头感知环境,用语音和投影跟用户交互。AI Pin 已经实现了手机厂商对外描绘的未来交互方式,有观点甚至认为它可能取代手机。

  这不只是手机厂商之间的角逐,所有的智能移动终端,都会参与这场竞赛。

  谁在炒作,谁在赚钱?

  这一波 AI 手机热,中国厂商最活跃。相比之下,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创者——苹果,一直很安静。它不仅没推出生成式 AI 的相关产品,也没有对外大肆营销自家大模型。

  苹果在 AI 领域的投入其实很大,别忘了七年前同行炒作 AI 手机时,第一个量产 AI 芯片的就是它。

  OPPO、魅族、三星等厂商口号喊得响,市场最期待的却是苹果的产品。知名果链分析师郭明錤称,将于今年发布的 iPhone16,有望成为苹果首款 AI 手机,相关的 AI 功能很可能与 iOS18 一同上线。

  此前,苹果改组了 Siri 团队,整合 AIGC 功能和大语言模型。还有消息称苹果放弃造车,将团队调往 AI 部门,推动生成式 AI 项目,这已成为苹果日益重要的战略重心。

  图源 / Unsplash

  苹果和中国厂商都需要 AI 手机来提振销量。数据显示,今年前六周,中国整体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7%,其中 iPhone 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滑 24%,市场份额跌至第四位,OPPO 和 vivo 也出现两位数下滑。

  事实上从 2016 年开始,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连续下滑八年,从当年的 4.5 亿台一路降至 2023 年的 2.6 亿台。2016 年四季度是全球手机市场首次负增长,次年中国厂商就开始炒作 AI 手机。2023 年是过去十年全球手机销量最低的一年,其中中国市场前三个季度都是负增长,然后,AI 手机的概念又开始被热炒。

  智能手机很难再增长了。毕竟,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很高,剩下没覆盖的只剩那些落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TechInsights 公布的 2023 年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的结果,让很多人大感意外——传音控股挤掉 vivo 排在了第五。传音号称“非洲手机之王”,产品定位中低端,近年增长迅猛。

  让用户更换新手机,总得有一个理由,要么是内存不够,要么是电池续航缩减,或者是想体验一些新功能。过去手机厂商讲过曲面屏、折叠屏、摄像头的故事,现在这些故事已经不够有吸引力了。

  AI 手机是它们找到的新故事,话语权的争夺再次上演。OPPO 喊出“2024 年是 AI 手机元年”,AI 手机将和功能机、智能手机的历史地位并列;魅族用“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来吸引眼球;荣耀推出“魔法大模型”,试图用技术打败魔法;小米继续在 AI 摄影上做文章;甚至谷歌都发布了一款搭载自家 AI 模型的手机 Pixel 8 系列。

  可以预见的一个场景是,随着 AI 功能陆续上线,新手机会越卖越贵,且越来越多老手机将不支持运行新的应用。手机厂商则希望用户能尽快更换新手机,引发一轮换机潮。

  这其中的不确定在于,AI 手机的概念能否真正立得住,用户是否愿意为新功能买单。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对「定焦」说,AI 手机目前还不成熟,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如果手机端侧的算力能跑大模型,可能会催生出一些新的应用。

  这些应用的使用场景、功能,将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目前来看,行业里还没有出现爆款应用。

  创新是值得鼓励的,手机厂商角逐 AI 赛道,有可能会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并为手机行业找到新的增长点。找好发力点也很重要,要避免用户感知不到、重复低价值的创新,避免喧嚣退去后,新产品成为鸡肋。

  *题图来源于 Unsplash。

更新时间 2024-05-05 08:15:49